进行碳足迹核算与认证有何意义?目前我国产品碳足迹体系构建面临哪些挑战?

———–双碳报告、政策汇总最新下载,关注公众号【碳中和下载库】———-  近日,上海市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管理体系的意见》,制定发布了《上海市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的行动方案》。进行碳足迹核算与有何意义?目前我国产品碳足迹体系构建面临哪些挑战?金融机构在构建产品碳足迹体系过程中能起到何种作用?围绕相关,《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

  《金融时报》记者:什么是产品碳足迹?进行碳足迹核算与认证有何意义?

  王遥:碳足迹帮助人们评价一个活动、产品、组织或者个人在其生命周期内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是全球为实现目标不可或缺的指标工具。产品碳足迹的官方定义参考ISO 14067:2018以及我国《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征求意见稿)中的表述,是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的产品系统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温室气体清除量之和,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

  随着国际气候的相继出台以及国际跨国公司逐步将产品碳足迹纳入供应链管理要求,碳足迹核算与认证相关管理部署已成为国际贸易中新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来说,碳足迹核算与认证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政府制定政策、开展评估考核工作、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履约的重要依据。首先,碳足迹核算可规范企业的行为,为企业碳排放活动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情况提供了独立、客观的数据支撑,可有效提升碳排放报告的信息披露质量,也可倒逼企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其次,碳足迹核算与认证还是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履约的重要依据。通过打造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碳足迹核算与认证体系,在提升本土产品碳足迹管理水平的同时,可推动国际规则“引进来”和本土认证“走出去”,帮助外贸企业实现碳足迹的“可见、可溯、可认”,既可提升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主动权,也可提升我国企业的公平发展权和国际竞争力。

  《金融时报》记者:目前我国产品碳足迹体系构建处于何种阶段?面临哪些挑战?

  王遥:中国目前在加快提升产品碳足迹的管理水平,已在多部文件中提出了与碳足迹相关的具体工作。随着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正式出台,我国碳足迹管理各项重点任务进入系统部署推进阶段。但总体来说,我国产品碳足迹体系构建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特别是在规划政策、规范标准、认证机制、基础设施、国际衔接等方面存在不少挑战和短板。

  我国在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有三方面挑战需要积极面对:一是标准体系有待健全。虽然一些地方和行业协会探索制定了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技术标准,但在适用范围、覆盖环节、涵盖产品、实际应用、对接互认等方面存在较大局限性,碳足迹核算基础通用国家标准尚未正式发布,未能对我国碳足迹核算形成统一规范。

  二是基础数据和人才体系建设不足。产品碳足迹核算中重要的排放因子数据缺乏,本土化生命周期单元过程数据库研发滞后,尚未形成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可的碳足迹背景数据库为碳足迹核算提供保障。同时,能够高标准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核查、认证等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较少,专业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长效化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健全。产品碳足迹评价、核查、披露等监管制度规范有待建立,统一的产品碳足迹标识和推广应用机制亟待形成。此外,在实践应用方面,政府采购尚未考虑产品碳足迹因素,许多企业未将碳足迹纳入供应链管理,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制度规范尚未得到有效构建。

  《金融时报》记者:在您看来,应从哪些角度发力,构建高质量的产品碳足迹体系?

  王遥:一是加快出台碳足迹核算基础通用国家标准。目前我国的碳足迹标准体系尚未形成统一规范,国家标准《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尚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建议通过统一的文件规范,明确产品碳足迹核算边界、核算方法、数据质量要求和溯源性要求等,为后续的细分行业、细分类别产品的碳足迹核算标准制定提供指导。

  二是夯实碳数据基础。在当前国际气候博弈以及贸易摩擦日益严峻的环境下,碳数据的可得性和质量成为影响企业、行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除了国际对于产品碳足迹预计将执行的约束性要求外,我国企业还将面临来自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碳关税机制的压力。因此,建议进一步强化对重点行业直接排放数据的核算要求,同时基于相关数据,建立能够代表我国各行业发展和排放现状的碳足迹背景数据库,以统一的方法和准确的数据支持企业的碳足迹核算,形成具有国际公信力的碳数据基础。

  三是积极推动各维度的碳足迹应用。目前,各地方已相继开展碳足迹相关的探索与实践,例如,省发布了《山东省产品碳足迹评价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以推动重点企业产品碳足迹核算;绍兴、上海黄浦、广州、成都等地对开展碳足迹标识认证的企业提供资金资助。建议地方政府进一步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推动地方重点行业开展或参与碳足迹标准起草,积极试点碳足迹认证工作,丰富碳足迹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逐步构建起完善的碳足迹管理机制。

  《金融时报》记者:上述上海市相关行动方案提出,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产品碳足迹核算结果作为提供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服务的重要采信依据。金融机构在构建产品碳足迹体系过程中能起到何种作用?

  王遥:当前,已有金融机构围绕碳足迹核算结果发行创新产品案例。总体来看,金融机构在构建产品碳足迹体系过程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方面,产品碳足迹体系的建设将对金融机构产品开发产生影响。随着绿色金融、转型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产品碳足迹体系将成为金融机构获取企业相关环境信息、碳排放信息的重要来源,影响金融机构在开发相关产品时设定利率、挂钩的关键KPI等设置。

       另一方面,在积极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的当下,金融机构也可以助力产品碳足迹体系的构建。例如,设立支持工业产品碳足迹测算技术发展的基金,为碳足迹数据采集及管理平台相关技术开发、标准认证体系建设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对经过认证的产品碳足迹与银行贷款利率或债券利率挂钩,或根据碳足迹数据开发相关绿色指数,为企业提供融资优惠,激励企业主动开展碳足迹相关实践。

碳权重

发行660亿元!今年熊猫债市场持续火热

2024-4-16 5:54:08

碳权重

楚江新材:子公司产品获全国首张铜导体产品碳足迹证书

2024-4-16 5:54:10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