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金融:让高碳行业转型之路更宽广

  转型金融对于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绿色金融在支持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部分高碳行业企业在向低碳发展转型过程中,却常常游离在金融支持的边缘。

  高碳行业是指传统的碳密集和高环境影响项目、经济活动或主体。我国有庞大的工业体系,是主要的源。受近几年频频出台的硬性环保指标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高碳行业急需通过技术升级改造和商业模式调整等举措应对转型挑战,以避免在绿色发展浪潮中淘汰。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对“30·60目标”的重大意义以及相关工作做出重要阐述和部署,强调“十四五”作为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需要推动能源、工业、建筑、等重点领域转型工作,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任务迫在眉睫。

  然而,转型并非易事。从事高碳产业的企业多为传统制造业,重资产运营,转型升级所需的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模式意味着资金的大力投入,单纯依靠自有资金完成转型升级容易对业务的正常运营产生影响。而在向资本市场寻求外源性资金支持时,高碳行业的行业属性导致这些实体领域很难享受到绿色金融的红利。部分高碳行业的转型升级项目虽然能有效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但金融机构依照绿色项目的界定标准对其定性时,存在拿捏不准的现象。事实上,为了有效防范洗绿风险,部分金融机构在对这类项目进行定性时表现得较为保守,适用绿色项目标准时更为严格,部分国外银行和投资机构甚至将煤电企业相关活动列入“禁止融资”类别。

  显然,这种简单“一刀切”的处理方式不仅切断了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资金触达路径,而且可能影响行业后续发展,进而因行业萎缩引发失业等民生。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11月5日在第五届虹桥国际经济“推进转型金融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分论坛上表示,在通过绿色金融支持“绿色”经济活动的基础上,也要看到,推动煤炭、建筑等高碳行业稳步实现低碳转型,也是实现的重要内容。

  从目前绿色金融服务范围来看,转型金融能有效兼顾碳密集型行业企业的活动,覆盖绿色金融的模糊区域。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在其研究报告中表示,转型金融扩大了潜在发行人和投资者的可选范围,在收益和目标类型上更加灵活,可不局限于绿色项目,而是涉及并聚焦于传统高能耗行业的“碳密集”型和“提高碳捕捉效率”等项目。

  发展转型金融的价值不言而喻。目前,我国已在转型金融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二十国集团(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共同主席,在今年牵头制定了G20转型金融框架,并就落实各支柱提出了具体的原则建议,已经10月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批准。人民银行于2021年推出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用于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加工、煤电清洁高效利用等领域。截至2022年10月末,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该工具向金融机构发放低成本资金664亿元。金融机构则推出了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创新产品,转型金融产品的日益丰富有助于促进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具有显著效益的领域。

  在区域层面,不少金融机构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将支持高碳行业低碳发展纳入绿色金融的服务范围,推出了与碳达峰碳中和挂钩的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但在转型金融方面并未做进一步明晰。值得关注的是,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作为探索服务绿色发展的排头兵和试验田,推出了支持转型金融的第一批指导性文件。湖州率先出台《深化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构建低碳转型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系统规划转型金融发展路径。该实施意见以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高碳高效企业发展、低碳转型技术应用的金融需求为重点,确立了制度标准、激励政策、产品服务等7项重点工作,推动金融与碳密集行业良性互动。浙江衢州率先出台《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基于碳账户的转型金融工作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通过实施转型金融强基、激励、创新、数字智治、产研合作五大工程,实现金融创新促转型、改革示范争标杆、低碳转型见实效三大目标,打造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全国创新示范标杆。

  可以看出,高碳行业低碳化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内容,转型金融则是引导高碳行业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完善顶层设计只是发展转型金融的第一步,后续的工作重点在于如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让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畅通地享受比肩绿色项目的优质金融服务,实现转型金融与高碳行业互促发展。在高碳产业低碳发展存在资金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当下,金融机构要加快布局转型金融,进一步拓展服务绿色发展的外延,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金融动能。

碳资讯

绿色消费“记账”享普惠 减碳或迎全民参与时代

2022-11-30 1:30:36

碳资讯

山东烟台探索海洋碳汇发展之路

2022-11-30 1:30:38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