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全球能源回顾2019》和《世界能源投资2020》等相关报告显示,能效提升是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2019年针对建筑、交通、工业部门能效提升的投资总额为2500亿美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各国政府用于新型能效技术研发的资金总计高达45亿美元,同比增长12%。能效已成为能源相关研发投资中占比最大的方向之一。
用能权交易与绿色低碳发展之间通过能效形成了连接纽带。一方面,能效管理是开展用能权交易的基础条件。从用能权交易制度体系设计来看,用能单位初始用能权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确权的基础就是科学合理地进行能效管理和评估。
《方案》指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高耗能行业可采用基准法,即结合近几年产量、行业能效‘领跑者’水平以及化解过剩产能目标任务,确定初始用能权。”通过各行业的能效水平确定各企业的能耗总量配额,即初始用能权,低能耗企业与高耗能企业构成能源消费的供需双方,从而展开用能权交易。
另一方面,用能权交易有利于促进用能效率提升。交易的本质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保障企业投入产出不变或增长的同时,实施用能权交易能够倒逼企业为提升效益或减少损失而主动提升用能效率,并减少能源浪费,实现单位产量或产值的能耗下降,从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从企业角度看,对于单位生产能耗较高的企业,在保证产出的前提下,必须通过购买用能权或进行技术改造来降低单位生产能耗,一旦大部分企业选择购买用能权,则会提高其市场价格,进而不断增加用能成本,最终倒逼企业进行技术进步投入以降低单位生产能耗,否则,企业在价格竞争方面将处于劣势。对于单位能耗较低的企业,其产品价格本身就存在优势,在用能权交易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出售用能权余量获得额外收益,其中部分收益又可以进一步投入到技术改造中,从而实现正向循环,保持技术领先。
从行业角度看,高耗能行业是当前用能权交易的重点,其他行业将逐步纳入考核范围。按发电煤耗法计算,201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7.2亿吨标准煤,工业能源消费占比为65.9%。其中,包括钢铁制造和铁合金制造行业等在内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包括水泥、陶瓷、混凝土、玻璃等在内的建材工业,包括原油加工、乙烯、合成氨、烧碱、纯碱等制造在内的石化和化学工业,以及电力、煤气、水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的能源消费总量占比较大,相关企业将最先被纳入用能权交易考核。
从全社会角度看,用能权交易制度通过设定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并将其确权给用能主体用于交易,从而实现用能主体间的能源消费匹配。供需双方形成的市场价格可以使边际用能成本较低的企业从中获利,并加强节能力度,从而降低用能成本。换言之,可交易的用能权可以促使在受约束的用能主体之间建立起一个分配能源消费的市场,确保用能主体能以更低的成本用能,以及降低产品单耗。同时,单位能源资本的生产率将得到提升,最终实现全社会整体能效提升。